英美當代知名法理學家,第三屆唐獎法治獎得主約瑟夫‧拉茲 (Joseph Raz)本月初於英國倫敦逝世。享年83歲。此消息最初是由希伯來大學的推特所發布,並由知名法理學者Brian Leiter於其部落格上轉載。目前已經有多個學術機構與其門生故舊都發表了追憶與紀念文(相關整理參文末)。

作為一名當代英美分析法理學巨匠,拉茲最為人所熟知的,是他繼承其師哈特(H.L.A.Hart)的法實證主義之立場,並以其細膩的分析予以深化;學者謝世民於唐獎法治獎公佈記者會上稱為「最好的法實證主義版本」。而拉茲從法律本質之思考出發,進而將把論述拓展到法律、政治與道德交錯且綿延的三座理論大山,以其嚴謹的思考進行探索,使人們能夠更完整地看見法律的真貌。對拉茲的理論貢獻,唐獎網站的頒獎理由說:「表彰他對法治具開創性之貢獻,並肯認他深化吾人對於法律本質、法律推理、以及法律、道德與自由相互關係之理解。」
唐獎於2018年公布的記者會上,請了三位學者來介紹拉茲的思想,分別是時任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所長的林子儀教授、中正大學哲學系的謝世民教授,以及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的王鵬翔副研究員。特別是謝世民老師用了三十分鐘左右簡短地介紹了拉茲在法律的本質、權威的研究、實踐理由以及完善論自由主義的論題上的相關想法。唐獎基金會也在之後特別為拉茲製作了專題影片,藉由訪談拉茲本人、其門生故舊以及許多國內外的專家學者,簡介了其人與其思想。在此推薦給大家。
除了影片之外,國內的研究者們對於拉茲在各領域相關討論,也已經有不少作品。除了較為正式的出版品外,謝世民教授與中山大學的李仲軒助理教授,都分別在其獲獎前後撰寫了頗具可讀性的介紹文章;而本會也曾於2018年時舉辦「Joseph Raz法哲學思想座談會」介紹其思想。以下的整理與分類,主要依著唐獎記者會影片中謝世民老師所提到的關鍵字,以及王鵬翔副研究員於座談會上介紹拉茲的與談稿,供大家做進一步的參考和閱讀。

拉茲的介紹性文章
謝世民(2018),拉茲的新法治觀,思想坦克。
李仲軒(2018),拉茲的法理學與民主社會生活何干?——2018 唐獎法學獎,PanSci 泛科學。
王鵬翔(2018),權威、理由與法治──簡介拉茲的法律哲學,Joseph Raz法哲學思想座談會與談稿 (Joseph Raz法哲學思想座談會與談會完整影片,請點此播放清單觀看)
權威論
謝世民(2002),政治權力、政治權威與政治義務,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創刊號,頁1-41。
王鵬翔(2008),規則是法律推理的排它性理由嗎?,收於王鵬翔主編,2008法律思想與社會變遷,頁345-386,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
────(2008),法律、融貫性與權威,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24期,頁23-68。
陳嘉銘(2014),死刑的政治權威能否證立,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50期,頁1-57。
公民不服從
謝世民(2014),公民不服從,思想,第25期,頁1-24。
陳弘儒(2017),論兩種不服從的保障方式:對於「證立取向」與「權利取向」的概念初探,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62期 , 頁127 – 186。
法實證主義論
王鵬翔 (2009),法概念與分離命題──論Alexy與Raz關於法實證主義之爭,中研院法學期刊,第5期,頁229-289。
────(2022),法實證主義,王一奇編,《華文哲學百科》,頁1-30,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法理學方法論
莊世同(2007),描述性法理論是可能的嗎?-一個批判性的反省,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21期 ,頁 1-46。
王贊榮(2013),從法律規範性到法理學方法論,臺北:元照。
自由主義
蔡英文(1996),評介約瑟夫‧雷茲:《公共領域的倫理:論述法律與政治的道德個性》,東吳政治學報,第5期,頁45-84。
蔡英文(1997),多元與統一:多元主義與自由主義的一項政治議題,人文與社會科學集刊,第9卷3期,頁45-84。
蔡英文(1998),價值多元主義、相對主義與政治認同:柏林、雷茲與葛雷論點之分析,收於蕭高彥、蘇文流主編,多元主義,頁441-485,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林永崇(2005),政治參與與價值中立-從羅爾斯和雷茲的不同立場說起,哲學與文化,第32卷6期,頁35-52。
(拉茲對自由主義的討論,也請參酌政治大學政治系葉浩副教授在「哲學淺淺談」上對於拉茲本人所做的專訪(一、二、三)
規範性與理由
顏厥安(2004),論證、客觀性與融貫性—由幾篇文獻檢討法律論證的基本問題,收於:《規範、論證與行動:法認識論論文集》,頁 73- 100。臺北:元照。
蕭郁雯(2009),理由與價值:評雷茲的理由論,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鵬翔(2015),規則的規範性,收於謝世民主編,理由轉向:規範性之哲學研究,頁325-356,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莊世同(2015),法律的規範性與理由的給予,收於謝世民主編:理由轉向─規範性哲學研究,頁285-323,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吳瑞媛(2015),行動中的理與益,收於謝世民主編:理由轉向─規範性哲學研究,頁467-535,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陳冠廷(2020),法律規範性理論的「無心」之過?--以哈特與拉茲之理論為核心的反思,中研院法學期刊,第27期,頁345-406。
關於拉茲的紀念與追思文(感謝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陳弘儒助研究員所提供的細心整理)
1. Hebrew University Faculty of Law 在 Twitter 宣布Raz教授辭世的消息(按此瀏覽)。
2. DailyNous的消息(按此瀏覽)
3. Joseph Raz在辭世前的最後一本著作:The Roots of Normativity,由Raz的學生Ulrike Heuer 所編輯,內文包含幾篇尚未發表過的文章。
4. Joseph Raz的個人網頁,裡面有很多資訊(按此瀏覽)。
5. 在Brian Leiter 的紀念網頁中,Richard Marshall 也有在回應中提及他與Raz訪談的互動。原文轉貼如下:
Richard Marshall said…
I interviewed him and was impressed by his response to my interview request – it kind of sums up a lot of the qialities people are wriitng about: Dear Mr. Marshall
I’ll be happy to do that, or rather to try to do that. With regard to any academic invitation there is the chance that I would end up empty handed, with nothing of substance to say. In a different way in applies to interviews as well. True they do not require new ideas, but they require the ability to deal with a question with no excessive technicalities yet without trivialising what one says, and in a short reply. Difficult. But I will try, and I am encouraged by the fact that I enjoy reading you interview when I get round to doing so. You will need to give me guidance about length.
Yours
Joseph Raz
Afterwards – look at his modesty with this message (remember, he’s talking to someone way out his league…) : Thank you for your excellent questions, and for your encouragement. You kind word about my answers means a lot to me.
Joseph
And his enthusiasm – this is his response when I told him his interview had been published in a collection of interviews by OUP : Wow! Delighted
Joseph Raz
We had sporadic correspondence afterwards but I never met him or anything but I think these tiny private exchanges show something about what kind of a person he was. And his interview was, as you’d expect, just brilliant and you can read it here: https://www.3-16am.co.uk/articles/from-normativity-to-responsibility-etc
6. 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對於Joseph Raz的追憶(按此瀏覽)
7. Oxford University的公告(按此瀏覽)
8. Oxford 哲學系的紀念文(按此瀏覽)
9. Raz的學生- Timothy Macklem 在2018年的研討會上對於 Raz 學術成就的簡短介紹。Ori Herstein 將 Timothy Macklem 在2018年的內容全文再轉載(按此瀏覽)。
10. 這一篇是從Criminal Justice Theory Blog 看到的(按此瀏覽),由 Mark Dsouza and Liat Levanon所寫,關於Raz理論在刑法以及證據法的影響,這個影響主要是透過兩位Raz的學生:John Gardner 以及 Andrew Simester產生的。Mark Dsouza 在討論Raz的理據論如何構成John Gardner 與 Andrew Simester 的理論基礎對於刑法產生影響,有很清楚的表述。
有一則關於 紀念法理學家約瑟夫‧拉茲(1939-2022) 的留言